面膜市場成長快速,全球面膜市場大概是1,000億人民幣左右,中國就佔了近三成(雖然數字差異很大但這次我比較過後覺得比較可信的) 面膜對一個品牌來說是什麼呢? 是拿來當引流品、或真的是品牌命脈,像我介紹過很多次的童顏有機他們就靠一片兩百多塊的面膜賣出一片新藍海,但這樣的價格即便是在中國市場都可以算是高價囉,通常一片80以上的廠商應該就很擔心了,提到面膜總是在膜布材質上打轉,越來越多想不到的新科技,比如最近佘詩曼代言快來pick娘娘美言攻略的麥吉麗石墨烯混紡膜布、面膜布上面有磁石或者是甚至直接用一些有磁力的粉末加入商品,撇除這些新科技,有沒有辦法在既有的知識之下讓產品更單純?
Source: Internet
因為最近覺得有越來越多品牌再談「不加水」的概念,想說不然聊聊跟面膜相關的好了。
目前我看到兩種,一種是自己加水、一種是本身做成膜液分離的狀態(像我介紹過的雪肌精面膜),乾濕分離最顯著的好處就是可以減少防腐劑的使用,甚至有廠商做到0防腐劑,把精華液跟容易壞掉的膜布分開也能最大程度保持成分新鮮。
當然還要順便強調無香料、色素、礦物油之類,完善「輕食」的概念,連優酪乳都強調不加膠更健康,保養品其實也在同一個趨勢上,相較這點台灣主流廠商反而很少強調這個概念呢!甚至有些廠商習慣把成分越加越多幻想賣點也加倍,然而實際添加量真的足夠嗎? 而消費者會更想嗎?我自己是不想。
更別提一堆原料管理多麻煩,搞不好淪為工廠銷原料庫存的對象也說不定。
Source: CBO
藻類面膜
其實也紅很久了,對我而言他就像是奇亞籽或是愛玉子之類的加水成膜就可以敷臉(當然裡面有添加其他活性成分)之前被踢爆說怎麼加水就發芽啦!廠商順勢説你看看,多新鮮!還會發芽呢!但後來網友冷靜下來仔細想了想,如果是海藻萃取物那發芽也太不合理,再運用一些國中的生物常識,橫跨三界的藻類不會有種子啊!!這一查之下才發現原來那些籽壓根不是海藻,而是一種叫做酸漿種子的植物。
雖然海藻膠有可能做到果凍質地,但應該也只是海藻萃取而不會有一顆一顆的籽,但我發現有越來越多媒體喜歡拿成分去問各品牌小編,老實說隔行如隔山太難的問題制式的客服怎麼回答得出來,有時候一味拿一個可能根本就是工讀生或小小客服的回答當作品牌立場,進而瘋狂猛攻實在不是君子的行為欸,就像是用釣魚的方式抓姦有什麼不同?還是期待會有品牌全球研發總監出來回答呢?
事實上很難是這樣運作的。
當然我也不是說廠商可以騙人啦(深怕大家誤解)但總不會客人問說請問這是海藻籽嗎?結果客服回答「您好海藻是橫跨原生生物、原核、植物界,單細胞到多細胞都可以,我們添加了18種萃取......」那這個客服大概也做不久,總之單論觸感我還蠻喜歡的,不管有沒有海藻「 籽 」,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效果還是要看添加的活性成分,不然最差也有保濕功效。
佰草集 x evian
這是我覺得很好玩的活動,廠商即便做到不加水,但你有沒有想過那消費者那要加什麼水? 何不加個高級又有名的水?
為了要吸引年輕人,品牌都要讓自己潮潮的,佰草集這波除了evian之外還找了中國美妝界的網紅合作(但因為我都不熟,所以就不介紹)我自己很愛異業結合的活動,在天貓上面評價蠻多但我實際在IG上倒是沒看到什麼美照,效果好不好有待商榷。
我覺得台灣品牌比較少異業合作,就有聽品牌行銷說平常就很忙了他不敢開這個頭,一接洽之後後面實在沒辦法對接影響大家觀感,所以如果大家看到異業結合,比如和飯店下午茶聯名的活動要知道那可是品牌後面幾個月的努力啊,或許要說服一百個主管才能做出來喔!
說到保養或彩妝的網紅,韓國有PONY、中國有張大亦、胡欣束這種強到不可思議、富可敵國的網紅,其中不乏是深耕已久對產業真的很熟的專家,台灣保養圈就比較少專家類又能帶貨的角色,要是找現在線上很活躍的皮膚科醫師來聯名商品,對業績提升大概也不大吧。
Source: Skin & Tonic IG
泥類面膜
最近介紹了Soley Organics的乾粉產品,不禁覺得其實乾粉類商品也滿多,英國的Skin & Tonic 的 Coco mask 就是頗紅的商品,用椰奶粉末和玉米澱粉盛載蘆薈和薰衣草這類的舒緩成分,調和溫水就可以使用,也可以調和蜂蜜、牛奶或是優酪乳(或許觸感比較好,但實際保養功效還是來自面膜本身啦) 下次再介紹給大家,比較特別的是最近看到有人把泥土類加入片狀面膜或與冒泡泡的面膜結合,雖然蠻想試試看,但私心覺得應該就是一個季節商品,我大概用兩次就失去新鮮感了。
這次集合我對乾面膜的想法,有些商品真的蠻酷的,不過仔細想想不加水其實也不是什麼新法子,中醫師不是也會建議用白勺、茯苓粉末調和來美白嗎?只是剛好流行轉了一遭突然又興盛起來罷了,可以確定的是面膜不只是拿來促銷或引流的商品,反而能成為品牌的核心甚至觸及年輕人的關鍵喔!
Reference: CBO NEWS